首页 都市小说 太尉家的干儿子

第010章 七步词再显才华

  原来,高展从《观沧海》想到了曹操,从曹操想到了三国,从三国想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不会作词还不会唱歌吗?

  高展从容自信,先声夺人,朗声诵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好家伙,只这一句,蔡京、蔡攸、童贯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句词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异曲同工,甚至更显大气。

  蔡京、蔡攸都是文学大家,童贯时常陪在书画皇帝的身边,耳濡目染,也浸润了许多诗词鉴赏的修养,不由得暗自赞叹。

  高展继续:“……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嘿!这词儿作的,棒极了!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展一气呵成,气势逼人!

  蔡京、蔡攸、童贯等人更是目瞪口呆。

  多么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一首词?

  在成败得失之间,写尽了历史兴衰、人生沉浮。

  听高展吟诵,如置身长江之畔,听涛声波澜壮阔,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豪迈、悲壮、失落、孤独,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与轻蔑。

  天啊!

  为什么一个花花太岁能写出如此磅礴大气的一首词?

  既然他心胸如此豁达,又怎么会留恋人妻少妇?

  这说不通啊!

  而且,人家只来回踱了七步,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七步成诗,但那“煮豆燃豆萁”充满了对曹丕的怨愤和无力的声讨。

  你听听高衙内的这首《临江仙》,同样是压力之下、七步成词,却流露出“白发渔樵”般超越年龄的洒脱与旷达。

  多高的境界啊!!

  最高兴、最激动的当然还是高俅。

  他心花怒放,浑身舒泰,恨不得扑过来亲高展两口。

  还是那句话,我儿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上街撩妹一把好手,吟诗填词大家风范!

  绝对是“上炕认识媳妇,下炕认识鞋”的文武全才!

  “老太师”,高俅忍不住“嚣张”地“谦虚”道:

  “犬子才疏学浅,仓促之下胡诌几句,班门弄斧,不登大雅之堂,也不知能否过关。”

  “呵呵,过关,过关!”蔡京憋屈道。

  能不给人过关吗?

  你不让他过关,他反将一军:“那你来一首好的?”

  试问谁能来得了?

  别说在座的几个,就算把大学士苏轼“挖”出来,就能保证压过高衙内吗?

  两道题都没难住高衙内,接下来怎么办?

  难不成真要把女儿嫁给这个下三滥?

  早知如此,还不如直接了当,拒之门外,管他高俅的面皮不面皮。

  这下好了,骑虎难下。

  蔡攸暗暗留意蔡京的神情,又拿起那张字条。

  其实蔡攸没蔡京那么担心。

  你高展能评书论字、吟诗填词,但这第三道题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别说你年仅十八岁,就算你爹,也未必答得上第三题来。

  “高展贤弟才华过人,愚兄佩服。接下来这第三道题目对贤弟来说更不足为道了。”

  “请讲!”高展作了一个请的手势。

  “题目是:当下常有小股暴民不感皇恩,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烧杀抢掠,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若你为官一方,治下匪患四起,如何治理?”

  嘿!

  刚才考书法诗词,这会儿考申论了?

  不过,你们有点太不要脸吧?

  山贼啸聚山林,是因为“暴民不感皇恩”吗?

  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都赖山贼烧杀抢掠吗?

  你怎么不想想皇帝赵佶多昏庸无道?

  你们要是勤政爱民、造福百姓,哪还有那么多的暴民?

  你蔡京尤其不是玩意儿,说什么“丰亨豫大”,替赵佶享乐提供歪理邪说。

  要想根治匪患,皇帝我来当就行。

  登基第一件事,我先罢了你蔡京的相!

  心里这样想,嘴上当然不敢说。

  微微一笑,非常自谦。

  “弹压暴民,根治匪患,是一道难解的大题。小人常年感受浩荡皇恩,所见皆是人间繁华,哪有治理匪患的见识?

  “倒是太师和枢相,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征南扫北,为我大宋王朝建功立业,彪炳史册,光耀千秋,当着太师和枢相的面,我哪敢大放厥词?”

  “哎,贤弟又谦虚,自古英雄出少年,说来无妨。”蔡攸只管催促。

  童贯也说道:“贤侄不必拘礼,说说吧。”

  “既然如此,我就斗胆乱说,请太师、枢相和大学士不要见笑。”

  略作思考状,高展开了口:

  “若我为官一方,首先要按照太师教诲,研学太师治国方略,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公正为官、廉明行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尽量不让其流离失所、无业糊口,也就不会有流民暴乱了。

  “当然,若有暴民不感皇恩,烧杀抢掠,打家劫舍,为害一方,我将视贼势不同,选取不同的平乱策略,尽快剿灭贼寇,安抚百姓。”

  蔡攸问道:“如何‘贼势不同,策略不同’?”

  高展解释道:“若暴民不过三五百人,不成气候,可以出兵剿匪。官兵一到,抓的抓、杀的杀、发的发,匪患自除。

  “若暴民越聚越多,成千上万,养成贼势。可先安插内应,挑起对立,使其内部分化、相互争斗。朝廷再派官兵各个击破,便可清除匪患。

  “若暴民流寇已养成大势,举旗造反,攻城拔寨。朝廷冒然出兵,纵然能平息叛乱,只怕也会损耗国力。

  “我会建议朝廷恩威并施、笼络匪首、招安许愿,以官位和名利使其为朝廷出力报效。将贼人整编以后,令其出征作战,征讨其他暴民。

  “待他们斗得多败俱伤之时,朝廷或出兵剿灭,或选择良善之辈任用,可随意处置。

  “只要操作得当,朝廷不费钱粮、不损兵将、不耗国力,便可剿灭叛乱,长治久安。太师、枢相以为如何呢?”

  高展侃侃而谈,所说其实就是《水浒传》中朝廷对付梁山的招数。

  常年在外征战的童贯不禁拍案叫好,“好”字喊了一半,突然意识到立场不对,急忙收声,十分尴尬。

  高俅的骄傲已难以自制,不禁喜形于色。

  哈哈,真真真的没想到,我儿对于治理匪患,竟还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他什么时候学的呢?

  为何以前深藏不漏、故作纨绔?

  说来说去,还是、还是、还是那句话:

  我儿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上街撩妹一把好手,吟诗填词大家风范!

  绝对是“上炕认识媳妇,下炕认识鞋”的文武全才!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