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朕本无意称帝

第45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朕本无意称帝 今夜畅考 2499 2024-12-22 07:23

  鲁迅曾经说过。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这里。

  因为经学并不等于真理,而道理人人有自己的一套。

  本是混沌的水,无法要求它变得清澈;本是贫瘠的地,无法要求它盛开鲜花。

  当发现今文经学派陷入劣势之后,作为裁判的杨彪毫不犹豫为今文经学派叫了一个战术暂停。

  他装作无意间,为身后的几位今文士人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曾听闻有这么一件事情。

  “在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他夸赞说自己的矛是全天下最锋利的矛,没有什么盾能够阻挡它;他也夸赞自己的盾是全天下最坚固的盾,没有什么矛能刺破它。”

  “于是一个人问,如果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周围人大笑,于是那个楚国人便灰溜溜地离开了。”

  杨彪叹了口气,感慨道,“现在想来那个人问的问题很有意思,如果用矛刺盾...会发生什么呢?”

  身后的几位今文士人不约而同交换了一下眼神,似乎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明悟。

  杨彪的意思很清楚。

  现在今文经学派所应该做的就是找出新发现出来的古文尚书和原有古文尚书的差异点,用后者攻击前者,用前者诠释后者。

  他也看的非常透彻。

  光是辩论真假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因为今文经学派的士人们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本古文尚书的缺陷,甚至...这本古文尚书可能是真的。

  人是认知性动物。

  而这样的基础决定,人无法拿认知之外的东西来作阀。

  就像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斯里兰卡的种种美好时,你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以至于你都不知道它指代的是一个国家,你自然无从反驳。

  而也基于此点,此刻对于今文经学派的士人们来说,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你们不是说,这本新发现的古文尚书才是最正宗、最传统、原汁原味的圣人之学吗?

  那上面和你原先学的古文尚书中的差异,你们作何解释?

  是你们曲解了圣人的意思还是这本根本就是伪书?

  今文经学派甚至可以将这本古文尚书吸纳到自己的学派当中。

  因为今文经学派就是靠融合各家之学起家的,再多融一本又有何不可?

  而且此书新出现的二十几篇文章,对于两派的士人们来说都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做注解的只能是你们古文经学派的士人?我们今文经学派那几个“以尚书为传家之法的家族”就没有资格进行对其进行注解吗?

  此举可以直接抢夺这本新的古文尚书的注经权,也是最终解释权。

  当今文经学派拿到了这本古文尚书的注经权时,整个游戏的性质就会发生最根本的改变。

  不难想象,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古文经学派的士人反而会诋毁这本书是今文经学派为了攻击他们做出来的伪书;而今文经学派则会千方百计证明这本书的真实性。

  那个时候,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系列组合技不可谓不毒辣。

  这就是今文经学派顶端大佬的含金量。

  他们掌握了各自学派、各自经学最核心的力量,也自然知道哪方面权力才能够一锤定音。

  这也就导致,他们能够看透学术背后的政治博弈,洞悉每一场争论背后的利益纠葛,一剑剑指整个问题的核心。

  当几位今文士人将杨彪的指示以悄悄话的形式传达给全场的今文士人不久后,下半场文会开始的锣声被再次敲响。

  然而,今文经学派的士人们真的能迅速遵循杨彪的指示,组织起有效的反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筛选信息、对比分析,再到抠字眼般的深入解读,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耗时的工作。

  它不仅要求有足够的耐心和深厚的学识作为支撑,还需要充裕的时间来细细打磨。

  在短时间内,想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无疑是难上加难。

  而且,在他们思考的时候,古文经学派的士人还在台上对着他们大放厥词。

  听着古文士人的“谬论”,他们根本无法做到专心。

  这也以至于他们需要全身心投入到与古文士人逻辑的抗辩当中,根本无暇进行思考。

  于是...他们再次输了。

  这次输的,可谓是秋风扫落叶般干脆。

  比分在袁绍敲响结束文会的锣时,比分定格在了零比三。

  但是,今文经学派的人并没有此而气馁。

  毕竟杨彪已经给他们指出了前路,他们只需要晚上回家细细研读,就能在下次尚书文会中,将古文经学派辩的哑口无言,摁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次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它无法阻挡今文经学派士人前进的脚步。

  而古文经学派的人获得如此大胜,仿佛是久旱逢甘霖,整个学派都陷入了狂欢之中。

  他们欢呼雀跃,相互庆贺,仿佛这一刻,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眼中已经没有了今文士人的存在,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

  他们无暇去观察今文士人脸上那颇有深意的表情,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这场胜利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认为古文尚书的学者的春天由此开始,历史转折点从今天开始书写。

  他们相信,凭借这场胜利,他们将能够彻底压制今文经学派,成为学术界的主流。

  今文尚书?螳臂当车罢了。

  又有什么值得顾虑的地方呢?

  可结果真的会是这样吗?

  两派的士人纷纷离开庭院,而来自青州的云不知何时已经飘到了雒阳城的上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