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娱乐圈的吃瓜影帝

第244章:滤镜幻灭【1/2】

   当《时间规划局》在电影宫展映后,很快柏林电影节场刊便给出了相应的评分——1.6分!

   很显然,这个分数并不是很好。

   别说是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了,就算是在历届电影节中也算是中下水平。

   与此同时,在场刊上也刊登了不少影评人的评论。

   总体来说,以冷嘲热讽居多,真正看好的没几个。

   在这些信奉“新浪潮”思想的老欧洲电影人看来,科幻片根本毫无艺术可言。

   更别说《时间规划局》的内核说的还是共产主义那一套了。

   故此如果单单只看场刊的舆论,那么江哲一行人其实现在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但无论是江哲还是黄小明,在随便扫了一眼场刊后,便没有再理会。

   倒是刘艺菲有些不服气的骂了那些影评人几句,可要说有多担心,却也谈不上。

   相比之下,倒是第一次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张毅有些懵圈。

   毕竟这可是柏林电影节的场刊呐?就这么没有牌面吗?

   要知道这几年只要一到戛纳、柏林电影节举办期间,国内的众多娱乐媒体几乎就会高频率地提及一个单词——场刊!

   并且在国内媒体的口中,这完全就是一本神奇且高大上的刊物。

   因为这里面有着关于电影节的一切资料、幕后、评论、广告。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主竞赛单元电影的场刊打分。

   于是每当电影节期间,三大门户网站的记者发挥国内的每日综述稿件中,总是会对所谓的场刊评分大加评论,将其当做是衡量影片好坏的一個重要标准!

   尤其是最终平均分的结算,往往也会成为电影节奖项归属预测的重要指标。

   而一旦所谓的“场刊评分”和金棕榈、金熊奖这些大奖挂钩之后,逼格自然就立刻上去了。

   所以说句老实话,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张毅确实已经在想着打道回府了。

   见他这幅表情,一旁的黄小明便明白张毅不知道里面的猫腻,当即就好心的解释道:

   “怎么说呢,场刊评分这东西其实没什么用。”

   “就像金球奖和奥斯卡的关系……额,不对,它连金球奖都算不上。”

   在小明哥耐心的解释下,张毅这才明白国际影坛的一些常识。

   然后他看着手中那看似高大的场刊,表情顿时那叫一个复杂。

   ……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场刊”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

   目前来说,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柏林和戛纳电影节的场刊都由英国的老牌电影杂志《每日银幕》承办,从电影节举办前一天开始,每天出版一期,放在电影节的现场免费赠送。

   毕竟它的全名就是“每天在现场出的刊物”

   而场刊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杂志最后一页的“场刊评分”。

   比如《时间规划局》的1.6分,就是由一个名为场刊评审团的小团体给出的。

   这个团体一共由八到十二家媒体的影评人组成。

   以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为例,《每日银幕》场刊的评审团队来自法国、意大利、泰国、德国、俄罗斯以及英美,大多来自《时代周刊》、《每日邮报》、《洛杉矶时报》、《视与听》、《正片》这种专业媒体。打分的方式则是从一叉到四星分为5个档次,最后算出一个平均分作为影片在场刊的最后得分。

   到目前为止,英国《每日银幕》只在全球的5个电影节做纸质刊物。

   即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美国电影市场和香江电影节。

   至于欧洲三大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却并没有拿下。

   因为威尼斯电影节现场免费发送的一直是意大利本土电影杂志《ciak》做的场刊。

   之所以很少为国内影迷所知,主要因为这是一本纯意大利语杂志,外国记者和观众基本上看不懂,所以它的影响力远不及戛纳和柏林的场刊,也就没什么人报道它。

   但不管是《ciak》还是《每日银幕》的场刊,其实都和活动宣传册差不多。

   除了免费赠送这个特点外,三大电影节场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有电影节流程、上映影片的相关消息,以及影评之外,最多的还是各种广告和推广文章,这其中既有影展的广告也有商业片的广告。

   这些广告明码标价,给钱就上,几乎可以说毫无门槛可言。

   额,这个价格说出来或许会让国内的某些文艺女青年幻灭。

   但三大电影节场刊的报价确实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十来万就够了,注意是人民币!

   所以自从去过一趟戛纳电影节之后,江哲回国后再看见那种“国产大片《xxx》登上戛纳场刊”的宣传豪语,就莫名的想捂脸发笑。

   虽然《每日银幕》试图用各种方式提升场刊的逼格,但实际上戛纳柏林等电影节的场刊甚至连某些稍微权威的行业杂志都不如。

   最最关键一点是,所谓的场刊评分完全不能能反映奖项最终的归属趋势。

   注意,是完全不能!!!

   因为场刊评分只能代表影评人的个人口味,并不能代表影片好坏。

   或许在一些毫无争议的影片上,打分和获奖之间可以划上等号,但是在更多的时候,电影节评委对于奖项的归属是无法预测的。

   最重要的是电影节的官方评审团和场刊影评人完全就是两个群体。

   在官方评审团心中,场刊的地位如果用一句冯导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影评人屁都不懂!”

   你说两个评判标准不同的群体,又怎么可能会相互影响呢?

   当然,场刊的存在自然也有存在的意义。

   毕竟场刊除了能满足一部分影评人自娱自乐之外,也能满足普通电影爱好者的信息需求,顺带还能赚一波广告费,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些内幕国内的娱乐媒体混久了也都一清二楚。

   只是为了维持场刊的逼格以及提高点击率,他们还是选择继续糊弄国内的影迷以及网友们!

   故此对场刊的点评江哲只当放屁!

   不过等到次日,江哲就没有办法淡定了。

   因为经过一晚上的发酵,各路媒体也开始谈论起《时间规划局》来。

   ……

   —————【好莱坞报道】————

   一部拙劣的政治宣传片,华夏导演果然拍不好科幻片!

   “时间货币”是个好点子,可惜被糟蹋了,如果让好莱坞拍摄绝对不会如此无聊!

   ##############

   当看着这个评论时,江哲并没有太过惊讶。

   毕竟好莱坞报道本身就是美国电影的喉舌,看江哲不爽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其他媒体的反应就让江哲有些窝火了。

   —————【法兰西电影报】————

   电影应该是纯粹的,电影节更应该和政治保持距离——像戛纳那样!

   我很遗憾,《时间规划局》的存在玷污了电影!

   ###############

   说实在的,看到这则评论时江哲其实很生气。

   不过转念一想如今法兰西斯坦的情形,顿时失笑的摇了摇头。

   果然,没有人能在法国人投降之前占领罢了,永远嘴硬不输人!

   还电影远离政治?恐怕这话他们自己都不信!

   别的不说,如今世界上的电影哪一部不是带着各自的意识形态?

   甚至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和政治有了联系了。

   相比之下,还是德国人比较干脆。

   —————【柏林日报】—————

   《时间规划局》的优秀毋庸置疑!

   在我看来,这是柏林电影节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

   电影的内核更胜于好莱坞的《v字仇杀队》。

   令人叫绝的科幻创意,令人惊叹的剧情发展,我无法相信竟然有人欣赏不了它的美!

   或许,只有暴发户才会如此浅薄吧!

   ##############

   话说如果问欧洲各国谁最瞧不起美国佬的话,那估计德国人一定在前三。

   毕竟,德国人当真是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瞧不起美国人。

   即便二战他们输了,但是说德国是“武德充沛”却是完全都不为过。

   甚至直到如今,很多德国人都认为美国人是窃取胜利果实的小偷。

   至于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美国人的散漫在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未开化。

   当然了,德国人也确实有本钱认为美国人粗鄙、没文化。

   毕竟从康德开始,近代西方哲学几乎就是在德国人的领导下前进。

   从康德到费希特和谢林,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从叔本华、尼采到马克思、恩克斯;

   德国哲学几乎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前沿阵地,对西方文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思想还是武力,红鼻子德国人都能一脸嫌弃的骂美国人一句“蛮夷”!

   然而就在江哲津津有味的看着这场因为自己而产生的骂战时,一个“蛮夷”却主动找上门来!

   “hi~我就是哈维·韦恩斯坦,我想你一定听说过我!”

   初一见面,这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就十分自傲的如此说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